欢迎登陆bt365手机客户端官网
今天是: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改革 > 综合经济 > 正文

关于四川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8-03-02 11:24:23   作者: 国民经济综合科   点击量:


来源:四川日报

2018126日在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8年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突出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突出脱贫攻坚头等大事,扎实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认真执行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省呈现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2017年计划执行情况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1712项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

    1.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980.2亿元、增长8.1%,高于预期目标0.6个百分点。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097.3亿元、增长10.2%,高于预期目标0.2个百分点。

    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控制在3%的预期目标以内。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480.5亿元、增长12%,高于预期目标2个百分点。

   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79.8亿元、增长9.5%,高于预期目标2个百分点。

   6.进出口总额实现4605.9亿元、增长41.2%,高于预期目标37.2个百分点。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0727元、增长8.4%,高于预期目标0.4个百分点。

   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227元、增长9.1%,高于预期目标0.1个百分点。

   9.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左右。

   10.城镇新增就业106.9万人,超过预期目标2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1%,控制在4.5%的预期目标以内。

    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符合5‰左右的预期目标。

   12.城镇化率为50.7%、比2016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于预期目标0.6个百分点。

  (二)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有效需求持续扩大,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项目投资较快增长。深入实施项目年活动,700个省重点项目特别是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扎实推进,432个续建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10%,西成客专、川渝电网第三通道等40个项目竣工投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区、自贡至宜宾铁路、成都至宜宾高速公路、白鹤滩水电站、岷江龙溪口航电枢纽工程等245个项目开工建设。重点领域投资增长势头良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7.2%,产业投资增长14.1%。民间投资增长7.7%,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

  市场消费稳定增长。城乡市场供销两旺,城镇消费增长12%,乡村消费增长12.1%;餐饮收入增长12.4%,商品零售增长12%。持续推进市场拓展三大活动,组织超过8万家(次)企业开展促销活动。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全省网络零售额增长34.9%。消费需求持续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物价保持总体稳定,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1.4%

  对外贸易回稳向好。推进优进优出三大工程,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四川造产品出口占比持续提升、达到85.6%,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居中西部首位,出口额2538.5亿元、增长37.4%,进口额2067.4亿元、增长46.2%,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组织4181家企业参加万企出国门活动,境外新设外经贸类网点143个,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4440家,企业对外拓展国际市场效果明显。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去产能成效明显,关闭煤矿114处、退出煤炭产能1648万吨,两年超额完成五年目标任务;彻底取缔地条钢,压减粗钢产能77万吨,妥善分流安置去产能职工。去库存效果显现,商品住房待售周期减至6.6个月。去杠杆稳妥有序,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降成本持续发力,全年减税降费超过900亿元。补短板稳步推进,全省高速铁路里程突破750公里,运营和在建铁路里程超过66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6800公里,解决71个乡(镇)、2547个村不通硬化路的问题,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实施新一轮现代农业、畜牧业、林业重点县建设,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78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410万亩,打造三品一标农产品5124个,居全国前列。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498.4万吨。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农业产品初加工率达51%,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230个,建成休闲农业专业村1400个,居全国首位。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培育农民合作社1.5万个、家庭农场超过7000家,新认定省级示范场300家、示范社200个,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逾2万人。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手抓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七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比重75%,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产业产值分别突破8000亿元、9000亿元、8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6800亿元;清华紫光IC国际城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四川,格罗方德12英寸晶圆生产线、绵阳京东方第6AMOLED(柔性)面板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新产业、新项目、新企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超过50%。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支持成都市服务业核心城市和6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建设,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50个。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收入8923亿元、增长16.1%。深入推进一提一创一培,突出质量强省建设,主导制定国际国内行业标准36项,新增中国驰名商标7件。

       3.全面创新改革系统推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改革试验成果丰硕。全力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一号工程落实,国务院授权的30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有15项基本完成,9项取得重大进展,6项加快推进。国务院首批在全国推广的13项创新举措,其中8项由我省探索推荐。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取得积极进展。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居全国前列。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向四川布局,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研究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落地我省,全省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7个,占全国1/5。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283项、培育重大创新产品143个、转化应用重大成果164项。

  创新创业蓬勃发展。获批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市10个、居西部第一,示范县(市、区)55个、居全国第一。全省拥有成都市郫都区、四川大学、天府新区、巴中市平昌县、四川长虹、新希望集团等6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建成国省科技创新平台1478个,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22个、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4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6个,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1个。创业四川行动成效显著,成功举办2017双创活动周,新登记市场主体突破百万大关,建成各类孵化载体和众创空间近700家。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聚焦双七双五产业,航空与燃机、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现代金融、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利润总额增长29%,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达9181亿元、6989亿元。建筑业转型发展,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服务业创新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8%。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建设,社会融资规模达6.6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86%9.25%,金融业总资产和上市公司数量居中西部第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8%。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11.9:40.8:47.3调整为11.6:38.7:49.7

       4.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区域经济竞相发展。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协同共兴、整体跨越提升的新格局加快形成。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超过2.3万亿元,川南经济区经济总量超过6000亿元,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攀西经济区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首位城市领先发展,市(州)梯队竞相追赶,县域经济底部基础不断夯实,经济总量过千亿市(州)达到16个,经济总量过100亿的县(市、区)达到117个。

  区域发展新引擎加速形成。天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00亿元,一批骨干型、支撑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和国际空港新城、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等规划建设提速,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成效明显。“81老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深入实施,四大城市群建设成效明显,新增城镇人口超过100万人。新建地下综合管廊166.5公里,建成海绵城市项目面积113平方公里。百镇建设行动不断深化,创建首批42个省级特色小镇,其中国家级特色小镇20个。百万安居工程成效显著,完成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开工25万套、续建81万套的目标任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4.4万户。大力推进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1282个,惠及678.7万户、2220多万农村人口。

       5.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活力和韧性明显增强。

  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年取消调整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41项,投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要件精简为2项,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省属企业一级公司完成公司制改造,省属企业混改面达到51%20家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完成200余项成果分割确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1+8”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体系,实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电力、盐业、价格、投融资和供销社等方面改革有序推进。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建立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

  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务实推进,“251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驻川领事机构达16个,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增至269对。国际(地区)航线达到104条,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近5000万人次,开行国际班列1012列。成功举办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第二届西博会进出口展暨投资大会等活动,全年到位国内省外资金9977亿元,实际到位外资561亿元。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331家。中德、中法、中韩等国别合作园区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有序推进。深度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制定自贸区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出台440余条支持政策,建立清单制+责任制+督导制。推进天府新区片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川南临港片区整合优势联动发展,启动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参与川南临港片区协同改革专项行动,建立川粤自贸区合作机制。全年自贸区新注册企业2.2万户,注册资本3101.7亿元。

       6.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脱贫攻坚精准有力。围绕住房、产业、就业、基础、教育、医疗、生态扶贫七个重点集中攻坚,全年15个贫困县摘帽、3769个贫困村退出、108.5万贫困人口脱贫,全省贫困人口减至171万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川成功召开,实现了9652933万人的易地搬迁,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出台了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意见,全力推进45个深度贫困县、2550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省外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落实帮扶资金5.4亿元,省内对口帮扶投入资金11.65亿元。

  民生改善成效显著。十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65%。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彝区十项扶贫工程超额完成。就业规模不断扩大,重点群体就业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6·24”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灾害和“8·8”九寨沟强烈地震抗灾救灾取得重大胜利,高质量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5个专项实施方案,灾后恢复重建扎实有序推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免除801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26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民族地区一村一幼扩面工作扎实推进。8所高校、14个学科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健康四川建设启动实施,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免费体检覆盖1840万人。新增养老床位5.3万张。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推进3700个村文化室建设,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实行错时开放、延时服务,广播电视、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场所2050个,足球改革加快推进。落实最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食品药品抽检率分别达95.8%99.8%,未发生一起较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扎实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深入开展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深化平安四川建设,社会化立体防控体系逐渐形成。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7.绿色发展成效显现,美丽四川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深入推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省PM10年均浓度比基准年(2013年)下降19.9%PM2.5年均浓度明显下降,21个市(州)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比例达到84.3%、比2016年提高2.4个百分点。五大流域87个国控考核断面优良比例提升至78.2%,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2.3%。加强土壤重金属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土壤环境保持稳定。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省设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8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4%。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河(段)长8万多名,实现省市县乡河(段)长四级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积极配合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全部办结督查组移交的8966个举报受理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化学需氧量下降8.92%,氨氮下降7.20%,二氧化硫下降10.95%,氮氧化物下降10.27%

  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扎实推进,完成营造林1294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3个,建成森林小镇32个,全省森林覆盖率突破38%,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断筑牢。全省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886亿吨,居全国前列。治理巩固沙化土地35.1万亩、岩溶土地400平方公里,实施退耕还林还草49万亩。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快推进,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167个、风景名胜区90个。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不断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加快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动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建设。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引领行动,4个城市、5个园区纳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组织8个县(市、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全域试点。加快可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全省水电总装机7564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基本建成。新增天然气产能60亿立方米/年,建成页岩气产能45亿立方米/年。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砥砺奋进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动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圆满完成了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项目标任务。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科学谋划、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加强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拼搏实干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是最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产业竞争力还不够强,创新创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污染防治任务十分繁重,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绿色发展任重道远;民生领域短板较多,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部分重点领域还存在较多风险隐患,化解各类矛盾的压力较大。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将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page]

   二、2017年落实省人大决议和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情况

  我们始终把落实省人大决议作为重大的责任、重要的任务和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深入贯彻《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四川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7年计划的决议》,认真落实《四川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对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省2017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以更大的勇气和担当、以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动省人大决议和审议意见落地落实。在狠抓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方面,201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2个、3.4个、1.8个、27个百分点。在抓好重点支柱性产业发展方面,双七双五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201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在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方面,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2%三去一降一补年度任务全面完成,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居中西部第一。在主动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方面,进一步完善债务管理“1+8”制度体系,全面清理整改不规范融资担保行为,有效减轻了政府债务偿还风险。在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工作方面,城乡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降至2.7%

  我们始终把办理省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作为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的重要举措。我们通过当面听取意见、现场调研、专题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和及时回应人大代表议案、建议,主动接受人大代表监督指导,切实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着落,并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转化为政策举措,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推动解决了脱贫攻坚、教育医疗、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2017年,全省政府系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78件,政协委员提案903件,办结率100%

  我们将始终把认真做好省人大决议和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作为推进依法行政、汇聚众智众力、回应民生关切的重要举措,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指导下,认真履行法定职责,精心制定方案,周密部署实施,进一步完善办理工作机制,不断改进创新办理工作方式,加强与人大代表的沟通互动,切实提高办理工作质量和水平,努力做到让人大代表满意、让人民群众受益。

   三、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

  (一)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复苏,但主要经济体金融、财税等政策走向存在变数,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复杂多变,且存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变革,全面深化改革使经济更具活力与韧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

  从我省看,我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面临不少难得的重大机遇。一方面,中央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战略部署,在四川布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天府新区、天府国际机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事关长远的战略性工程,出台脱贫攻坚、支持藏区彝区加快发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扶持政策,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战略部署落实落地,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奋力开启四川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201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决策部署,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省委一个愿景、两个跨越、三大发展战略、四项重点工程战略谋划,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总体要求,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宏观政策取向、经济发展规律,统筹考虑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省的现实需要,并与十三五规划目标相衔接,提出2018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这个预期目标,符合当前经济发展趋势走势,是积极的、稳妥的、有支撑的。一方面,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二产业平稳向好,第三产业领先发展。另一方面,从需求角度看,投资平稳增长,消费持续扩大,对外贸易回暖。这个预期目标,有利于稳定市场、稳定预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但要实现这一预期目标,必须全力以赴、苦干实干,付出艰苦努力。

  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相衔接,建议: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主要考虑是:我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向好。这些条件和因素将促进第一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5%。主要考虑是:从工业发展看,我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重点行业企业发展势头较好,相关先行指标和支撑性、协调性指标总体向好,为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从建筑业发展看,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四大城市群加快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有助于建筑业稳定发展。这些条件和因素将促进第二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主要考虑是:我省服务业保持领先发展态势,经济正由工业主导向工业与服务业主导并重转变,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及新商业模式快速增长。这些条件和因素将促进第三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主要考虑是:我省深入实施项目年活动成效显著,结转项目、新开工项目支撑有力。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支持民间投资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能够支撑投资同口径保持平稳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主要考虑是:我省着力推动传统消费提档升级,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消费能力逐步增强,能够支撑消费持续增长。

        ——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考虑是:我省一系列投资促进和市场拓展活动深入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加快建设,有利于外贸稳定增长。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主要考虑是:近年来,全省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财政运行总体平稳。综合研判经济运行、政策调整、物价变化等因素,预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主要考虑是: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态势平稳向好,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提供了良好环境。2018年,我省将出台政策措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促进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持续增长,预计城乡居民收入能够高于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控目标控制在103。主要考虑是:受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预计物价仍将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控目标与上年基本一致。

       ——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考虑是:我省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大力支持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发展,努力增强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将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主要考虑是:我省就业形势总体向好,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长,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就业容量将稳步扩大,吸纳更多新增就业人员。

       ——人口自然增长率5‰。主要考虑是:我省有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以国家下达为准。主要考虑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为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5%,力争取得更好成效。

[page]

    (三)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1.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全面落实项目年部署。突出抓好全省700个重点项目,特别是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领导联系、专项督导、稽察通报等制度,建立重点项目推进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联动协同机制。加快天府国际机场、成都至贵阳铁路、雅康高速、汶马高速、乐西高速,以及格罗方德、京东方、信利高端显示、中国牙谷等项目建设,推进乐山机场和成都至南充至达州、汉中至巴中至南充(巴中至南充段)、绵阳至遂宁至内江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成都至西宁铁路、成都经天府国际机场至自贡铁路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分级分类组织好新项目集中开工,加快续建项目建设进度,推动竣工项目尽早投产投运。加强投资项目综合监管,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各项资金效益。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突出抓好产业投资,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力争新开工工业项目6500个以上、竣工投产6500个以上,工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增长10%以上。着力提振民间投资,落实鼓励社会投资、促进民间投资的系列政策措施,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立PPP项目统一联审、统一建库、统一示范工程建设等机制。

  促进消费优化升级。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优化提升市场拓展三大活动,加强四川造产品推广应用,推动更大规模川货出川。扩大信息消费,推动传统消费提档升级,积极推进衣、食、住、行等传统消费向个性化、品质化转变,着力扩大健康养老、科技服务、生态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家政服务等消费供给。积极创建放心舒心消费城市,营造安全、便利、诚信的良好消费环境。

        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加快完善经济体制。做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深入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和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做好省级政务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职权改革试点,选择一批省属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落实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措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畅通项目融资渠道。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深入推进诚信四川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推进产权保护、社会治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基础性改革。严格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创业和营商环境。

  高水平推进开放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突出抓好引进来。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部署,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落实“251三年行动计划,精心组织千企行丝路活动。加快建设中德、中法、中意、中韩等国别合作园区。务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突出生态保护和互联互通等重点任务,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推动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持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深化与泛珠、长三角、京津冀合作,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外贸优进优出三大工程,扎实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落实扩大开放促进投资28条政策措施。推动1000个重点签约项目落地落实,力争全年引进国内省外到位资金1万亿元。办好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

  全力推动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建设。充分发挥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对我省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战略支撑作用。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同步推进天府国际机场与高铁、地铁引入航站楼工程及机场高速公路建设,协同推进空管、供油、基地航空公司、邮件处理中心等驻场单位工程和场外配套设施建设。统筹抓好国际空港新城与天府国际机场规划衔接,优化交通、能源、地下空间等专项规划,启动建设首批40个重点项目。有序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运营。统筹研究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一市两场运营的实施规划和方案并有序推进,打造一流的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和内陆临空经济门户,提升四川在全国对外开放中的战略地位。

  高质量推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自贸区对全省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新优势的战略支撑作用,按照四区一高地定位,落实159项改革任务,加快构建现代政府治理、双向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区域协同开放五大体系,加强系统集成和复制推广。推动“3+N协同改革,整合临空、临铁、临江优势,推动多式联运和通关一体化,提升中欧班列(成都)国际运营能力和辐射范围,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办好魅力自贸·开放四川链动全球活动。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

        3.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力振兴实体经济。落实一提一创一培部署,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产品。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直通车服务,梯度培育高成长型和行业小巨人中小企业,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创新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提高国有资本运作效率和水平,着力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先进制造强省建设,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行动。发展壮大七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实施卓越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制定万千百亿工程行动路线图,加快打造一批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集群。大力培育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加快发展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着力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等核心功能,提升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旅游投资双千亿工程。支持文化创意、数字音乐、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振兴四川出版和四川影视战略。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认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工作方案和年度方案。巩固钢铁行业去产能成果,依法依规有序推进煤炭等行业落后产能退出,鼓励先进企业重组并淘汰落后产能,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有效降低企业负债率。落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实施细则、电力价格改革措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要素成本、经营性成本。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短板。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隐性障碍,平等全面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各项政策措施,实施中小微企业融资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育壮大一批专特精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做大规模、做优结构、做强实力。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4.深化拓展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支持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支持川南经济区发展通道经济和临港经济,支持川东北经济区以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为契机更好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支持攀西经济区以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引领转型发展,支持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经济,打造各具特色和支撑的区域经济板块。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特色经济强县行动,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工业经济、生态文化旅游强县。争取更多开发区纳入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加快建设天府新区。充分发挥天府新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成都科学城建设,规划建设独角兽岛,精心谋划、引进落地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具有带动性、引领性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加快打造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品质,拓展中央商务、总部办公等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合作,积极引进一批国际领先的行业龙头和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全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激发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内生动力。认真落实国家支持藏区、彝区的政策措施,推动项目加快实施,促进民族地区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引导帮扶力量进一步聚焦民生、向贫困人口倾斜。

        5.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聚焦落实9张清单,聚力推动30项改革任务,着力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三个通道,加快完成三年试验突破目标,为全省发展闯出一条创新之路。进一步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深化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继续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布局我省,全力争创国家综合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发展壮大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深化拓展全面创新改革的思路和举措,研究制定全面创新改革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着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产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创新竞争力。吸引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全力争创并高标准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深入推进与央属军工集团和中物院的战略合作,加快建设十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力争军民融合收入超过3200亿元。发挥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作用,大力培育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军转民、民参军机制,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促进军民技术相互支撑、有效转化。

  切实增强创新创业活力。激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大力实施招才引智计划,打造更具激励性和吸引力的制度环境,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人才示范区。落实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用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业四川七大行动,加快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孵化载体和众创空间建设,办好双创活动周”“菁蓉汇等品牌活动。

        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着力提升农业供给质量。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大行动方案,加快建设四区四基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200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做大做强川猪、川菜、川茶、川果、川药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川字号高端特色农产品。严守耕地红线,推进优质粮油工程,确保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加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大提升行动。研究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具体措施,探索盘活用好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的办法。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实施乡村道路畅通工程,推动农村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土坯房改造,完善文化、体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村落和传统建筑。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小城镇特色鲜明的城镇格局。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支持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实施宜居县城建设行动,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加快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继续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公共服务配套,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力争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7%

        7.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抓好十项民生工程,办好20件民生实事,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5%左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高校毕业生、民族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贫困家庭劳动力、退伍士兵多渠道就业创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城乡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改造城镇危旧房棚户区25.5万户,实施农村危房建设50万户。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法定人员全覆盖。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大力推进厕所革命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大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提高公办普通高中公用经费补助。继续实施民族自治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教育和一村一幼计划。深入实施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职业内涵教育。分层分类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健康四川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强化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演艺场馆提升计划。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巴蜀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化工程。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加强管理和服务,关心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科学有序实施总体规划及5个专项实施方案,统筹推进规划项目实施,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景区恢复提升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建、城乡住房及配套设施恢复重建等重点任务。积极探索世界自然遗产抢救修复、恢复保护、发展提升的新模式。加快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等灾区重建步伐,推进芦山、康定等地震灾区发展振兴。

        8.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规范金融秩序,强化源头管控,坚决查处金融乱象,重点整治非法集资、乱办金融、乱搞同业、乱做表外业务、违法违规套利等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妥有序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健全债券违约处置机制。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着力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对政府债务、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的动态监控,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严控高风险地区债务增长。规范政府举债行为,严禁违法违规举债担保和变相举债。加大政府债务置换力度,做好存量政府债务置换工作。分类建立省属企业资产负债率警戒线,强化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和隐患排查,依法打击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基层综治中心建设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下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食品和农产品双安双创力度,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城市管理,着力解决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及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

        9.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连战连胜。

  以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严格落实六个精准,打好“3+10+N”组合拳,确保实现100万贫困人口脱贫、3500个贫困村退出、30个贫困县摘帽。推动实施34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管好用好四项基金,拓宽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聚焦聚力深度贫困地区集中攻坚。实施22个扶贫专项年度计划,围绕住房安全、产业、就业、教育、健康、生态、基础设施扶贫七个重点集中攻坚,继续抓好电力扶贫、电商扶贫,加快补齐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启动第四轮甘孜州交通建设推进工程和新一轮凉山州交通建设攻坚会战,组织龙头企业到深度贫困县贫困村联建产业基地。支持深度贫困地区飞地园区建设。推进连片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支持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

  进一步增强帮扶合力。充分发挥东西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和社会力量扶贫机制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藏区彝区帮扶力量,强化人才支撑,加强扶贫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办好农民夜校,深入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

       10.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四川。

  强力推进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突出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重拳治理雾霾污染。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大十大主要河流干流和24条严重污染的小流域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沱江等重点流域协同治理机制。有效治理土壤污染,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落实城镇污水处理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加强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严格环境监管和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统筹推进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推动省级环保督察制度化常态化。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严守三条控制线,维护好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完成营造林1000万亩。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生态脆弱区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深入开展荒漠化、石漠化治理,进一步遏制水土流失。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总体规划》实施。

  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实施国家循环发展引领行动计划,开展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三年行动、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和秸秆全域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做大做强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推动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有序推进三江水电基地建设,加快能源通道建设,推进气化全川、电能替代、清洁替代工程。加快推进用能权交易制度试点和碳市场建设,建立西部环境资源交易中心。推进燃煤小锅炉淘汰和改造升级,开展重点企业节能节水行动。

  各位代表,做好2018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落实大会的审查意见和决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改革创新,奋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政策回顾: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1月出台重要政策
下一篇:政策回顾:四川省发展改革委2018年1月出台重要政策

置 顶 打 印】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四川省bt365手机客户端    办公地址: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达州市公安局备案号:51170002011373    备案号:蜀ICP备14024861号